
5月22日下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2021健康界峰会“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研究型医院的运筹帷幄之道”上,多位专家分享了各自机构的做法以及个人的观点和思考。本次分论坛分别由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秘书长李东主持。
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顾华作为该场论坛首位分享嘉宾,向大家介绍了浙江省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和成效。
在浙江省“十四五”规划中,浙江省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达到4000亿元的规模。同时,浙江省提出,要构建生物医药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全国领先的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国际知名的医药出口制剂基地。
在浙江省政府的政策引领下,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开始探索新方式——互联网+研发转化平台,助力创新成果转化。顾华透露,2019年3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下发的《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平台国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对科研人员的奖励额度不低于70%,且不受绩效工资总额限制。
浙江省通过机构评价(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人才评定、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立项和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科研创新全方位立体式激励体系。
在运行管理上,浙江省坚持公益性管理,市场化服务运行模式。顾华表示,为一站式解决研发转化服务问题,他们还整合了研发和转化两大类资源,建立了一个一站式研发转化服务系统。该系统涵盖科技项目、学科平台、适宜技术、生物安全、医学伦理和专家库等6大服务平台,可以一站式解决所有研发转化问题。
此外,浙江省还建立了浙江省临床试验信息服务平台,成立了临床试验协作审查联盟。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浙江省的科研转化卓有成效。
顾华透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专利数共7675项,实用新型专利近3年年均增长率达到74.38%。截至2021年4月30日,共登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2639项,总金额达到10.96亿元。
省级政府有省级政府的做法,作为医药科研创新的主体之一,医院也有医院的做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认为,新时代下,公立医院加速度发展是必备要素,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要求,内涵型发展是主要特征,高质量发展是根本目标,这也是湘雅医院的发展基调。
为此,湘雅医院提出“3354”发展模式,即3大基础:红色基因、卓越基因、国际基因; 3大目标:人民满意、湘雅特色、世界一流;5大要求:精细科学的现代管理、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高效低耗的医院运营、面向人民的医学创新和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4大路径:党建引领、制度保障、体系促进和文化提升。
雷光华表示,其中医学创新体系是体系促进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型医院建设重要的一环,更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切不以转化为目的的研究都是耍流氓”。
湘雅医院以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龙头,实现了医院与中心两位一体的建设。其科研实力在《自然指数》世界研究型医院国内排行榜位列第4位,全球第73位。雷光华表示,无论是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还是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落脚点都是高质量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吴文铭则认为,医院首先需要对“研究型病房”和“研究型医院”进行基本定位,医务人员是提供医疗服务还是做科研的问题需要提前搞清楚,但研究型病房是研究型医院的雏形。
北京协和医院2020年被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列为北京市第一批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在此之前和之后的陆续多年努力中,已经搭建了涵盖20多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平台。其研究型病房已经发展出Ⅰ期融合型病房、专科研究型病房和综合研究型病房三大类。其中,综合研究型病房配套独立的中心药房、专属门诊单元。
在管理机制上,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型病房归院长直接管理,医院投入经费并进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型病房的信息化建设也在进行中。吴文铭介绍,北京协和医院搭建了一个嵌入HIS系统的临床研究系统,通过该系统对受试者开医嘱,可进行溯源,保证医疗质量,随时查询受试者的合并用药情况,
吴文铭表示,通过研究型病房的建设,北京协和医院的成果转化与服务能力持续提高,项目完成率达到101.7%,项目启动时间缩短,成果转化项目已达到7项。
同时,吴文铭还认为,对于已经具备建设研究型病房一定条件的医疗机构,如何从被动的科研服务向主动孵化项目转变,医院如何与企业合作,科研产品如何加快注册上市等问题均值得思考。
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张宁则从医疗机构创新成果转化的实践中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促进医学创新转化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促进医学创新转化的国家政策导向愈加明显,从国家到省市以及医疗机构已经形成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体系。
国内成果转化的整体政策优于国外国内前期科研成本不计入收入计算,创新成果转化收入的70%以上用于项目组奖励,对于权益分配进行公示免责等,这些政策都有利于医疗机构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相较于国外更有优势。
政策知晓落实程度对成果转化造成了一定制约目前国内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在实施上存在有顾虑、不推动,不清楚、不主动,不落实等现象,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引文件。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大有可为,但需要庞大的系统支撑对于医生而言,发现临床痛点没有问题,但最后想把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很难,基本上把样品做出来就达到了极限。因此,需要医院外的庞大系统支撑,包括整个产品的临床、注册到市场。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常见类型这包括抓住临床痛点的微创新、小创新,整合学科优势,针对临床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易于转化),基于医院数据+人工智能的产品等。此外,医药类、试剂盒类、耗材类项目都较为常见。
张宁还指出,较好的市场价值是项目成果转化的前提;概念验证和中试生产是成果转化过程的瓶颈;成果转化合同对保障发明人权益不可或缺;严谨的项目管理是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需从思考医生在创新链条中的定位开始。赢咖6娱乐